王阳明早年学朱熹“格物致知”。一日思及“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,皆涵至理,”他要格尽天下之物而成圣贤。于是他指着院子里的竹子,让学生钱德洪去“格竹”,把竹子里的“至理”找出来。钱德洪格了三天没格出来,劳神成疾,病了。于是王阳明自己出场,也去格竹,格了七天,也病了,遂感叹圣人是做不得的。后来“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;其格物之功,只在身心上做”,建立了心学体系。
我名字中的“悉”字,可以取“明白、了解”之意,如“洞悉”、“获悉”等。那么“竹悉”,可以理解为,“把竹子格清楚”,引申为把各种东西都格清楚。当然不是像王阳明一样干坐着去格,而是学而思思而学,才能见微知著,格物而致知,从而如《大学》所言,诚意,正心,修身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